中枢穴Zhōngshū(DU7)属督脉,的穴位位置人体的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10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具有清热止痛、健脾利湿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腹满、呕吐、胃痛、腰背痛等病症。除此之外,中枢穴对于食欲不振也有不错的疗效。
定位中枢穴穴位位置取坐位,在背部脊柱区,两肩胛骨下角连线与后正中线的交点处为第7胸椎棘突,向下数3个椎体,即第10胸椎棘突,它的下缘凹陷处即是。中枢穴的按摩方法:刺法:向上斜刺0.5~1.0寸。不宜深刺,以免伤及脊髓。灸法:直接灸或隔姜灸3~7壮,温和灸5~10分钟。 按摩法:以手指指腹或指节向下按压并作圈状按摩。 中枢穴的作用利湿健脾,清热止痛。本穴可有效缓解胃痛、腹痛、胸背疼痛、呕吐、黄疸、食欲不振、胆囊炎、腰肌劳损等症。中枢穴穴位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有第十肋间动脉后支,棘间皮下静脉丛;布有第十胸神经后支之内侧支。【层次解剖】中枢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浅层主要布有第十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和伴行的动、静脉。深层有棘突间的椎外(后)静脉丛,第十胸神经后支的分支和第十肋间后动、静脉背侧支的分支或属支。 中枢穴的相关资讯指针中枢穴立止蛔厥痛读书时阎洪臣教授曾讲过针中枢穴治胃脘痛甚效。余验之临床,确知此言不谬。后又推而广之,用治蛔厥(胆道蛔虫症)所致上腹部钻顶样绞痛,亦有良效。余在临床中还体会到,以指按压中枢穴,不仅方便、安全,且每可收到立杆见影之效。指针时,患者既可俯卧床上,亦可取坐位,上体前倾。先自大推穴向下数至十椎之下,找准穴位,然后用一手拇指指腹由轻至重用力揉按,其痛多可在3-5分钟内得以缓解。再痛还可再按。亦可令病人家属依法按之。其痛缓解后,再施其它疗法根治之。余曾以此法治疗蛔厥五十余人,十之八九均可立即显效。后将此法传与农村大队医生,亦皆云有效,实为值得推广之良法也。 中医无药可施以针,无针又可以指代之,堪称便利。 按摩中枢穴位的作用【主治病症】食欲不振、胃痛、腹胀满、呕吐、腰背痛、肝炎、胆囊炎、黄疸等。【作用功效】生发风气,运化水湿。健脾利湿、清热止痛。本穴位于腰背部,近脾胃,故可治疗胃痛、腹满、饮食不振,本穴属督脉,故又可治疗腰痛、脊强。有强腰补肾,和胃止痛的作用。 【临床运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胃肠痉挛、胃炎、肝炎等。 中枢穴相关记载《素问·气穴论》:"背与心相控而痛。"《类经图翼》:"一传此穴能退热,进饮食。" 中枢穴穴位解析督脉的天部水湿之气由此外输脊背各部。〖名解〗中,指穴内气血所处为天地人三部中的中部。枢,枢纽也。该穴名意指督脉的天部水湿之气由此外输脊背各部。本穴物质为脊中穴传来的阳热之气,至本穴后则化为天之中部的水湿风气,水湿风气由本穴外输脊背各部,本穴如同督脉气血外输脊背的枢纽一般,故名。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中部的水湿风气。 〖运行规律〗散热后循督脉传于筋缩穴及外散腰背各部。 〖功能作用〗生发风气,运化水湿。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中枢穴配合穴位治疗1.配命门、阳陵泉、腰眼、后溪,适用于缓解腰脊痛。2.配内关、中脘,适用于缓解呕吐。 转载地址:www.lxjk999.com/s/zhongshu.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