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包穴是足太阴脾经第二十一穴,脾之大络。大包穴的具体位置在腋窝直下约二拳的位置上,位于我们身体的侧面。右侧胸部,腋中线上,当第6肋间隙处。侧卧举臂,在腋下6寸、腋中线上,第六肋间隙处取穴。主要作用是治胸肋满痛,气喘,全身疼痛,四肢无力等。大包穴为强心要穴,刺激大包穴能迅速增加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肌血液供应,甚至可以用作急救穴位。 快速找大包穴准确位置:仰卧位,沿腋中线自上而下摸至第6肋间隙,按压有酸胀感。 大包穴操作法刺法:斜刺或向后苹刺0.5~0.8寸。针刺时应侧卧举臂,不可深刺,以免伤及肺脏。刺灸法:斜刺或向后平刺0.3~0.5寸。治颈部扭伤可向上斜刺,局部酸胀。可灸,艾炷灸3壮,艾条灸10~20分钟。注意事项:严禁深刺,以防刺伤肺脏。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按摩法:以手指指腹或指节向下按压,并作圈状按摩。 按大包穴具体坊法:刺激此穴时可采用拍打的坊法,用掌心从上而下拍打此穴约5分钟,这样便可起到疏通脾经气血的作用。巳时(也就是早上的9点到11点为)为气血流注脾经之时,这个时间段拍打大包经效果是最好的。二侧都要拍,长期坚持才会有效果。 大包穴作用大包穴具有丰胸美容的作用,具体坊法如下:首先,双手按住大包穴后,从胸外侧向内推压胸部三十六次;其次,手掌按住大包穴,再旋转推压三十六次;最后,用手指搓揉大包穴三十六次。按摩大包穴也可以有效消除秋乏症状。 大包穴为脾之大络,刺激大包穴,便可通调脾经的气血,对于促进消化,及时将食物转化为气血有着重要作用。后天之气充足,便可培补元气,从而使人精力旺盛, 有利于缓解秋乏症状。将二手握拳,拳头正面顶在腋窝下大包穴上,轻轻用力在穴位及穴区附近旋转按揉,同时吸气挺胸、向后收缩二肩,并尽量向后仰头。操作十 几秒钟后,放松几秒钟,再重复操作约5-8次,可以迅速缓解疲劳,解除困倦,餐后犯困的人不妨试试。 大包穴还有止痛的效果,是人身四大止痛穴之一。比如乳房胀痛或是胸腹疼痛,以及其他痛症,拍打这个穴位都有效果。女性朋友常期坚持的话,对预防乳腺增生也有很好的效果。 大包穴改善类风湿疼痛按揉法:患者正坐侧身,平静呼吸,右手食指及中指指腹点按左侧大包穴,按而揉之,使大包穴处产生明显的酸、麻、重、胀感,最后用掌心轻揉、轻轻拍打腋下侧放松。左右两侧交替进行,按揉10-15分钟,每天1-2次。注意事项 1、类风湿患者注意关节保暖,避免感受风寒湿之邪及久居潮湿之地。 2、患者需配合适当的运动锻炼,增强身体正气,预防关节变形。 大包穴功效气喘,哮喘,胸闷,心内膜炎,胸膜炎,肋间神经痛,胸胁病等呼吸系统疾病,全身疼痛,四肢无力,食多身瘦。统血养经,宽胸止痛。本穴最常用于调理全身经脉 疾病及胸胁痛等症状。按摩这个穴位,能够改善全身疲劳、四肢无力的症状。常按揉此穴,对于消化不良、胸部闷痛、气喘、咳嗽、全身肌肉疼痛等症状也有很好的 改善、调理合保健作用。每天坚持按揉这个穴位,还有丰胸美容的效果。针刺该穴可使肝血流量明显减少,对急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有较好的疗效。1、调节气喘、哮喘、胸闷、心内膜炎、胸膜炎、肋间神经痛、胸胁病等呼吸系统疾病等; 2、解除全身疼痛,四肢无力,食多身瘦。 3、提高记忆力、缓解疲劳。 作用功效:宣肺理气,宽胸益脾。 现代应用:支气管哮喘、胸膜炎、肋间神经痛、全身疼痛、无力。 大包穴位配伍:1、胸肋痛:配三阳络穴、阳辅穴、足临泣穴(《针灸学简编》)。2、食多身瘦:配脾俞穴、章门穴(《增订中国针灸治疗学》)。3、 四肢无力:大包穴配足三里穴 穴位解剖:在第六肋间隙,前锯肌中;有胸背动、静脉及第六肋间动、静脉;布有第六肋间神经,当胸长神经 直系的末端。行针时,在肋角的前内侧胸壁,应在相邻肋骨之间,在肋角的内侧行针,应经肋骨上缘,这样可避开肋间动脉及其分支。该穴位深部相对应的器官有胸 膜腔、肺、膈、肝(右侧)、胃(左侧),故不可深刺。 大包穴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先找到乳头的位置,水平划过来,然后放到肋骨的缝隙里面(首先先把两拳相握,拳头拳面位置,放到肋骨的缝隙(就像阴和阳,凹和凸一样)正好能够镶嵌进去) 这样就可以刺激大包穴了,然后用力点,点的时候会发酸(酸疼的人是工作压力比较大的人),然后点住这个以后,收肩(扩胸),肩部肌肉收缩后,继续坚持15 到20秒钟,然后放松,但是手一直要顶着。 大包穴附录(1)穴名释义:本穴为脾之大络,统络阴阳诸经,故名大包。(2)别名:大胞穴。 (3)现代应用:支气管哮喘、胸膜炎、肋间神经痛、全身疼痛、无力。 (4)脾之大络 转载地址:www.lxjk999.com/s/dabao.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