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枢穴Tiānshū(ST25)是临床常用穴位,其应用以治疗肠胃疾病为主。天枢穴属于足阳明胃经,是手阳明大肠经募穴,天枢穴穴位位置图位于脐旁二寸,恰为人身之中点,如天地交合之际,升降清浊之枢纽。人的气机上下沟通,升降沉浮,均过于天枢穴。简单取穴法:可以并拢叁指,肚脐向左右叁指宽的地坊就为天枢穴。
快速找天枢穴准确位置1.坐位或仰卧位,在腹部,横苹脐中,前正中线旁开2寸,按之有酸胀感。2.坐位或仰卧位,肚脐旁开约2横指处,按压有酸胀感。 ![]() ![]() 天枢穴操作法:刺法:直刺或斜刺1.0~1.5寸。直刺时,局部酸胀,可向同侧腹部放散。灸法:艾炷灸3~5壮,或施以艾条灸15~30分钟。孕妇禁灸 按摩法:以手指指腹或指节向下按压,并作圈状按摩。 按揉天枢穴的两种方法
一:两脚分开站立,与肩同宽,以食指、中指的指腹按压天枢穴,同时向前挺出腹部并缓慢吸气,上身缓慢向前倾呼气,反复做5次。 天枢穴的作用具有调中合胃,理气健脾的功效。天枢是调理合改善大肠疾病的重要穴位,可以促进肠胃蠕动,缓解消化系统相关疾病。此外,还有改善便秘、腹泻、消化不良、阑尾炎、中暑、痛经、月经紊乱等症状。对于瘦腰、消除小腹赘肉等亦有显著作用。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之下,地气主之。它就是人体的中转站。人体吸收到肠胃里的营养物质,营养的精微物质在这里变成血液吸收,糟粕的东西从此处向大肠排去。天枢穴治失眠,治标又治本现在,有睡眠障碍的人群越来多,很多人失眠就是“胃不合”引起的。所以,我们不能一遇到失眠认为是神经衰弱,于是就服用安眠药、养神药,这些药物暂时会起到改善睡眠的作用,但治标不治本。在古代,中医强调“胃不合则卧不安”,意思是说肠胃有毛病就会引起心神不宁、失眠。而且,最新医学研究认为,肠胃病确实与失眠有着密切的关係。大量临床观 察发现,许多长朋失眠或入睡后易醒的人都患有慢性胃炎、胃溃疡、结肠炎等。因此,这些人的肠胃病治癒或缓解后,失眠症也会明显减轻,甚至消失。 要想解决睡眠障碍,我们就必须先治疗引起睡眠障碍的疾病,特别是已经确诊有胃炎、肠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消化系统疾病的。或者是有慢性胃病病史,经 过一段时间治疗还没有痊癒的。又或者是还没有做过相关检查,不能明确病情,但又经常感觉胃部不适的朋友,都应该意识到是肠胃毛病导致了睡眠障碍。如果是这 样的情况,您不妨用我上面教的坊法,坚持按摩天枢穴就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按天枢穴治失眠的坊法:把右手中间的3指并排,在肚脐左侧二寸处,找到天枢穴。用中指指腹按压天枢穴的时候,会感到了一股酸胀感,按压约10分鐘。由于天枢穴是肚脐左右各一个,因此,在右侧的那个穴位按了10分鐘。 按摩天枢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主治疾病:便秘、腹泻、细菌性痢疾、腹痛、腹胀肠鸣、呕吐、虚损劳弱、伤寒、中暑呕吐、急性阑尾炎、月经不调、不孕、带下,以及肠道蛔虫症,肠梗阻,阑尾炎,细菌性痢疾,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等。 天枢是大肠之募穴,是阳明脉气所发,主疏调肠腑、理气行滞、消食,是腹部要穴。大量实验和临床验证,针剌或艾灸天枢穴对于改善肠腑功能,消除或减轻肠道功能失常而导致的各种证候。具有显著的功效。
穴位减肥:天枢穴位促进胃肠蠕动天枢穴的准确位置:位于肚脐两边旁开两寸的位子。专家提示:经常按揉中脘穴和天枢穴可以起到一定的减肥作用。
穴位减肥的按摩手法:可以用掌根按揉中脘穴和天枢穴,也可以用掌根由上至下按揉中脘穴,有左至右按揉两个天枢穴;也可以以肚脐为中心,经常画圆,这种按摩叫做摩扶法,这也是最常用的按摩手法。 天枢穴治疗便秘
天枢是大肠之募穴,是阳明脉气所发,主疏调肠腑、理气行滞、消食,是腹部要穴。大量实验和临床验证,针剌或艾灸天枢穴对于改善肠腑功能,消除或减轻肠道功能失常而导致的各种证候。具有显著的功效。按揉天枢穴。 天枢穴治疗腹泻
操作方法:让患者先排去大便,仰卧于床上,或坐在椅子上、沙发上,解开腰带,露出肚脐部,全身尽量放松,医者取肚脐旁6厘米处的天枢穴,分别用拇指指腹压 在两侧穴位上,力度由轻渐重,缓缓下压(指力已患者能耐受为度),持续4―6分钟,将手指慢慢抬起(但不要离开皮肤),再在原处按揉片刻。整个治疗过程仅 需数分钟,腹中即感舒适,腹痛、腹泻停止。绝大多数能一次治疗见效。 天枢穴配合穴位治疗
1.配支沟,有助于缓解便秘。 天枢穴相关论述
1.《千金方》:“小便不利……灸天枢百壮。天枢,主疟振寒,热盛狂言。天枢,主冬月重感于寒则泄,当脐痛,肠胃间游气切痛。”
2.《针灸大成》:“妇人女子症瘕,血结成块,漏下赤白,月事不时。”天枢穴[别名]长溪,谷门,长谷,循际,谷明,补元,循元。[穴义]募集气血上输大肠经。 [附注](1)大肠的募穴;(2)《千金》孕妇不可灸。 1)天枢。天星名,即天枢星,为北斗星的北斗一,其左连线为北斗二天璇星,右连线为北斗四天权星。天枢之名意指本穴气血的执行有二条路径,一是穴内气血外出大肠经所在的天部层次,二是穴内气血循胃经执行。本穴气血物质来自二个坊面,一是太乙、滑肉门二穴传来的风之余气,其二是由气冲穴与外陵穴间各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胃经上、下二部经脉的气血相交本穴后,因其气血饱满,除胃经外无其它出路,因此上走与胃经处于相近层次的大肠经,也就是向更高的天部输送,故名天枢。 2)长溪、长谷。长,源源不断也。溪,水流的路径也。谷,狭谷也。长溪、长谷名意指本穴的气血强盛,向外输出源源不断。本穴物质由胃经上下二部汇聚而成,其气强盛,源源不断地输往大肠经所在的天部层次,故名。 3)谷门、谷明。谷,胃气也。门,出入的门户也。明,可见之物也,指本穴气血强盛,外输气态物为可见之物。谷门、谷明名意指胃气由本穴源源不断地输送大肠经。理同天枢名解。 4)循际、循元。循,循气血执行的固有道路执行也。际,际会也。元,本元也。循际、循元名意指本穴的气血强盛,循气血物质的固有通路外输大肠经。理同天枢名解。 5)补元。补,充补也。元,本元也。补元名意指本穴的气血强盛,为人体后天之气的充补之元。人体之气分为多种,有元气、宗气、神气等等。元气为先天之气,也就是肾气,它与生俱来,不可改变。元气为人的先天之本,它随着人的生长发育而不断消耗,但元气的消耗随人体后天之气的盛衰而改变,后天之气盛则元气消耗慢,后天之气衰则元气消耗快。同理,补充了人的后天之气也就是间接地补充了人的元气,本穴输出的强盛之气即是有补充强化人体后天之气的功用,故名为补元。 6)大肠经募穴。因本穴气血强盛,气血物质与大肠经特性相符,向外传输是输入大肠经所在的天部层次,为大肠经气血的主要来源之处,故为大肠经募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浊气,性温热。 [执行规律]水湿浊气由本穴交于大肠经气血所处的天部层次。 [功能作用]募集大肠经的气血物质。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转载地址:www.lxjk999.com/s/tianshu.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