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999穴位网 > 腿部穴位图 > 条口穴位位置图,怎么取穴条口穴

条口穴位位置图,怎么取穴条口穴

    条口穴TiáoKǒu(ST38),属足阳明胃肠经条口穴的位置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8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犊鼻与解溪连线上,在胫骨前肌中;有胫前动、静脉;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及隐神经的皮支,深层当腓深神经。条口穴作用条口穴可以防治脑中风。它通经活络的能力是非常强的,如果您有手麻、胳膊麻、胳膊肘痛等症状,那一定要多揉一揉条口穴。此穴连食指痛都能管。主治下肢痿痹,转筋,肩臂痛,脘腹疼痛。操作房法为直刺l~1.5寸。

快速定位条口穴位

下巨虚穴往膝盖房向,即向上1寸的位置有一个穴位,就是条口穴。正坐屈膝位,在犊鼻下8寸,犊鼻与下巨虚的连线上取穴。2~5指并拢,中指近侧指间关节横纹水苹的四指宽度,为三寸。
条口穴

条口穴操作法

    刺法:直刺0.5~0.9寸,深刺可透承山,局部酸胀沉重,可扩散至小腿足背。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温灸5~20分钟
条口穴位位置图
条口穴的取法

【条口穴的临床应用】

漏肩风

主穴:肩前 肩髃 肩贞 阿是穴 条口
配穴:手阳明经证者,配合谷;手太阳经证者,配后溪;手少阳经证者,配外关;外邪内侵者,配合谷、风池;气滞血瘀者,配内关膈俞;气血虚弱者,配足三里、气海。
方义:肩髃、肩贞、肩髎是手三阳经穴,加阿是穴和奇穴肩前,均为局部选穴,取“在筋选筋”之意,可疏通肩部经络气血,通经止痛;条口是治疗漏肩风的经验效穴。

条口穴治疗肩周炎

    起源与传播便大致清楚:早在唐宋时期,人们便发现部分肩部疼痛可能是由于远端膏肓穴等远处病变的反应;近代日本学者七条也发现部分肩周 炎患者的脾俞胃俞会出现压痛;江氏等还发现不少肩周炎患会在肺俞、膏肓俞譩譆穴等处出现压痛点或硬结。1962年以前,北京中医院的方老便可能将条口 穴用于临床治疗肩周炎,可惜未见有具体的文献记载。李志明等在临床中发现部分肩周炎患者在条口穴附近出现了压痛点,于是,将条口穴作为治疗肩周炎的经验 穴,并将其经验首次发表在1965年《针灸杂志》的创刊号上。稍后的盛燮荪也有类似报道。1966年,胡学曾将条口作为单穴用于临床,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并编入《中医简易教材》。从此,流传到美国、日本等国家,并再次影响到中国,在中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条口穴治疗肩周炎源于临床上压痛点的发现,而这种 选取远端压痛点治疗肩臂疼痛的方法,因此,条口穴治疗肩周炎的原理可能与“以痛为输”的理论有关。

条口穴名解

    〖穴义〗胃经气血在此形成风气。
    〖名解〗条,木之条也,风也。口,气血出入的门户也。该穴名意指本穴气血物质以风的形式而运行。本穴物质为上巨虚穴传来的天之下部水湿云气,其量及范围皆大,经本穴的狭小通道下行时是快速的通行之状,如风之运行,故名。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风气。
    〖运行规律〗散热冷降循胃经下行。
    〖功能作用〗快速传输胃经的冷降水湿浊气。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湿、热则泻针出气

条口穴论述

1.《针灸甲乙经》:“胫痛,足缓失履,湿痹,足下热不能久立,条口主之。”
2.《天星秘诀歌》:“足缓难行先绝骨,次寻条口及冲阳。”

古代针灸文献中条口穴主治的古今变化

条口穴,最早见于《甲乙经》,属足阳明胃经,足三里下方5寸,或下巨虚上1寸。《针灸甲乙经》谓其可主治“胫痛,足缓失履,湿痹足下热,不能久立。”此 后,历代医家对其主治略有增减或变化。如《备急千金要方》云:“足下热,不能久立。胫寒不得卧。膝股肿胫酸转筋。”《外台秘要》载:“胫寒不得卧,胫疼, 足缓失履,湿痹足下热,不能久立。”《医心方》谓:“寒胫疼,足缓失履,湿痹足下热,不能久立。”明代高武《针灸聚英》增加了“足麻木,风气”;明末《循 经考穴编》补充了 “两足无力”。由此可见,自《甲乙经》以后,一直至清代,有关其主治范围较为简单,多限于下肢病变,且主要集中在小腿部及足部。但到了近代,其主治功能出 现了质的变化。如《古法新解会元针灸学》称其可主治“胃脘不调”,《新针灸学》载有“扁桃腺炎及其他胃肠疾患。”《中国针灸学》有“肠出血”等小腿以外病 变的记载。这些主治似乎与其所在的足阳明经所属于胃腑有关,但仍未见主治肩痛的记载。查找《中国针灸穴位通鉴》及电子版《中华医典》,也未见“肩痛”或 “肩臂不举”用条口穴的记载。因此,条口穴治疗肩周炎的经验当源于清以后,即民国至解放后时期。


转载地址:www.lxjk999.com/s/tiaokou.html
------分隔线----------------------------
推荐穴位图
深度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