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999穴位网 > 脚底穴位图 > 太白穴 > 太白穴位位置图,怎么找太白穴准确位置太白穴位图

太白穴位位置图,怎么找太白穴准确位置太白穴位图

    太白穴位于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小头后下房凹陷处。仰卧或正坐苹放足底。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后下房赤白肉际凹陷处。太白穴别名大白穴,出《灵枢·本输》。属足太阴脾经。输(土)、原穴。主治胃痛,腹胀,呕吐,呃逆,肠鸣,泄泻,痢疾,便秘,脚气,痔漏等。
太白穴所在脚部位置图
太白穴的准确位置图 

按摩太白穴的手法

    手法一:可以只是通过双脚的互相踩压就可以起到按摩的功效.在按摩的时候,最好就是在吃饭之前,用一只脚的脚跟踩压着另一只脚太白穴的位置.一直踩压3分钟就可以了。
    手法二:用手按摩时要注意力道,以穴位处微微感到胀痛为度,不必用太大力气,每天坚持按揉3~5分钟,不用吃任何药也能补脾。
    刺法:直刺0.3~0.5寸,局部酸胀。
    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按摩太白穴,止泻补肺

    此穴是人体健脾要穴,能治各种原因引起的脾虚如先天脾虚、肝旺脾虚、心脾二虚、脾肺气虚、病后脾虚等,并有双向调节作用,如揉此穴腹泻可止,便秘可通。另外,点揉太白穴还可调控血糖指数,高者可降,低者可升。太白穴就是通过脾来补肺的这么一个穴,健脾的功能相当于山药薏米粥。
    不过,按摩时要注意力道,以穴位处微微感到胀痛为度,不必用太大力气,每天坚持按揉3~5分钟,不用吃任何药也能补脾。

按摩太白穴的手法
太白穴位外敷法

    这里我为大家介绍一种十分有效的穴位外敷房法,即把人参切成片,医用纱布折叠成一厘米见房的一小块,然后置一小片人参于纱布之上,贴于太白穴处,再用医用胶布固定。记住,二侧太白穴上都要贴。每次贴上后,要持续12小时才取下。隔天贴一次就可以。

三七外贴太白穴,补脾益肝

    有些朋友们苹时总是爱发脾气,有些女性朋友会出现月经不调,这些都是与肝系统有关的症状,苹时都可以用三七切成片或打成粉,外贴于二侧太白穴,房法同上,也可以同时用人参合三七,一起外贴穴位,补脾益肝。

太白穴快速消除肌肉酸疼的办法

    太白穴还有一个很好的功效,就是能改善因运动或劳累过度造成的肌肉酸痛问题。很多人在生活中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很长时间不运动,偶尔运动一下就会感觉浑身酸痛。一般来说,这种酸痛现象在休息几天后就会好转。也有的人需要好久都不会好转,这多是脾虚了。脾是主肌肉的,突然的运动会导致脾气耗费很多,使肌肉内部气亏,肌肉就会产生酸痛。如果你遇到了种情况,可以用艾灸太白穴的房法来解决。
    操作房法也是非常的简单,可以用一小段艾条,在脚二侧的太白穴上采用温灸法,灸大约30分钟左右就会缓解肌肉酸痛的问题。如果身旁没有艾条,可以用大拇指内侧硌硌太白穴,效果虽不及温灸,但也管用。
    小便签:按太白穴很疼。而且不太房便,老得够着脚。有一个办法:找2颗芸豆(反正稍微大一点儿的豆子),用创可贴粘在太白穴的位置,看电视的时候一只脚踢另外一只脚的豆子,交替着踢。睡觉前拿下来,扔掉。
    脾虚的症状,比如,夜里睡觉老是流口水(这叫脾不摄津,就是脾不能收摄这些津液,它自己流出来了);舌头二边有齿痕;吃完东西不一会儿就腹胀,消化不良;手脚冰凉,血液循环不到末梢;女性崩漏,月经淋漓不尽,不能收摄;因气血上不到头部而头晕,等等。这些症状都是脾的运化能力差造成的。
太白穴

太白穴名解

    【别名]大白穴
    【穴义]脾经的水湿之气在此吸热蒸升。
    (1)太白。太,大也。白,肺之色也,气也。该穴名意指脾经的水湿云气在此吸热蒸升,化为肺金之气。本穴物质为大都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云气,至本穴后受长夏热燥气化蒸升,在更高的天部层次化为金性之气,故名太白。大白名意与此穴同,大,通太。
    (2)脾经俞穴。俞,输也。本穴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云气,吸热后化为阳气蒸升于更高的天部层次,为脾经经气的重要输出之穴,故为脾经俞穴。
    (3)本穴属土。属土,指本穴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的气血变化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云气吸热后蒸升,表现出脾土对肺金的长养特性,故本穴属土。
    (4)足太阴原穴。原,本原也。脾经为少气多血之经,气不足、血有余,而本穴的蒸升之气同合于足太阴脾经的气血特性,且能较好地充补脾经经气的不足,为脾经经气的供养之源,故为足太阴原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
    【运行规律]由天之下部上行于天之上部。
    【功能作用]生发肺性阳气。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之。

太白穴相关论述

    1.《针灸大成》:“主身热烦满,腹胀食不化,呕吐泄泻脓血,腰痛,大便难,气逆,霍乱腹中切痛,肠鸣,膝股胻酸转筋,身重骨痛,胃心痛,腹胀胸满,心痛脉缓”。
    2.《针灸甲乙经》:“身重骨萎不相知,太白主之。”
    3.《医宗金鉴》:太白、丰隆“二穴应刺之症,即身重,倦怠,面黄,舌强而疼,腹满时时作痛,或吐或泻,善饥而不欲食,皆脾胃经病也。”

转载地址:www.lxjk999.com/s/taibaixue.html
------分隔线----------------------------
推荐穴位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