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注穴(KI15Zhongzhu)穴位位置在人体的下腹部,属于足少阴肾经穴位图。当脐中下1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仰卧,先取脐中下1寸的阴交,再于其旁0.5寸处取穴。取仰卧位,在腹白线与肚脐水苹线的交点处,旁开0.5寸处(半横指),再向下量l横指(拇指)处,按压有酸胀感。中注穴缓解治疗月经不调、腰腹疼痛、便秘、泄泻、小便淋沥等。![]() 中注穴操作法刺法:直刺0.8~1.2寸。针刺前宜排空小便;针刺时,局部有酸胀感,针感可传至腹部、胸部、咽部。孕妇禁针。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按摩法:以手指指腹或指节向下按压,并作圈状按摩。最好由他人进行按摩,以更有效地刺激穴位。 中注穴的作用通便止泻,行气调经。此穴可有效调理合改善月经不调、痛经、腹痛、便秘、泄泻,痢疾、结膜炎、角膜炎等症。
中注穴位配伍
中注穴的穴位解剖 在腹内、外斜肌腱膜,腹横肌腱膜及腹直肌中;有腹壁下动、静脉肌支;布有第十肋间神经。 中注穴的主治疾病 月经不调,腰腹疼痛,大便燥结,泄泻,痢疾。大便燥结是由于大肠吸收水分的功能正常,但肠蠕动能力减弱所致的所以很多人的大便燥结往往是长期反复出现的,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痛苦。中注穴可以通调腑气,对于大便燥结有着非常不错的疗效。 中注穴配合穴位按摩1.配肾俞、委中,气海穴,用于腰痛。2.配血海穴、肾俞穴、太冲穴、三阴交穴、阴交穴、中极穴治妇科病、月经不调、卵巢炎、睾丸炎、附件炎。 ![]() 中注穴名解穴为冲脉、足少阴之会,神脉与足少阴肾经相并上行与本穴相交,足少阴脉气由此经冲脉注入胞中,故名中注。出处:《针灸甲乙经》:“中注,在肓俞下五分,冲脉足少阴之会,刺入一寸,灸五壮。” 中注穴意义:肾经冲脉经水由此注入体内。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由地之表部注入地之地部。 功能作用:利湿健脾。 治法:寒则通之或点刺出血或先泻后补或灸之,热则补之或水针。 转载地址:www.lxjk999.com/s/246.html |